12 月 13 日台北大學商學院碩士班「媒體資訊管理」課程的學員參訪中央通訊社,與媒體實驗室主任宋育泰、國際暨兩岸新聞中心副主任周永捷交流互動,深入了解中央社新聞實務運作與數位科技應用。
新聞最前線的海外特派經驗
周永捷首先介紹中央社的特色與新聞製作原則,並分享派駐海外的甘苦。他以 2018 年印尼海嘯的採訪經驗為例,回憶他如何在災區封鎖時排除萬難前進現場,在苦無資源的採訪環境中還遭扒手清空裝備的窘境。之後與災民同住避難所、面對受訪者泣訴家破人亡卻不能暫停攝影機給予安慰。這些第一線經歷的分享,也讓參訪學員了解特派員每一篇動人新聞背後的身心挑戰。
他也例舉其他特派記者專訪捷克國會議長維特齊、及 LGBT 困境微光、俄烏戰爭等專題,強調特派員除了語言能力和新聞專業,更需要熱忱與解決問題的能力。「特派魂」就是化不可能為可能,從無到有建立人脈、克服萬難,帶回最真實的報導。
數位最前線的 AI 應用與守則
媒體實驗室主任宋育泰則分享中央社數位創新的「有所為有所不為」。他以 3D 圖解新聞(如棒球 12 強及唐嘉鴻「貓跳」)展示創新成果,並舉英國皇室照片修圖遭到外界質疑、媒體撤稿的尷尬案例,說明無論文字或照片,「真實」的重要性,中央社甚至不允許修圖處理鏡頭髒點,以高度自律維持公信力。
宋育泰回顧,媒體實驗室自 2018 年成立以來,不斷開發自動化工具。生成式 AI 問世後,相關技術已廣泛應用於影音轉稿、摘要、下標及挑選照片等,顯著提升效率。他強調,AI 是輔助工具,目的是讓記者有時間做更多現場採訪、思考與提問,帶回更多重要內容。
問答交流與熱烈互動
在問答環節,學員針對記者安全、新聞時效及新進員工訓練等議題,與講者深入交流。
周永捷提到,記者前往烏克蘭前,中央社除了提供保險和防護裝備,主管更會以記者安全為第一,提醒不必涉險硬闖禁區。他也談到,記者面對危險的採訪現場,只要心中以傳遞真相為要務,就無須畏懼。至於新聞的產製時效,即時新聞必須隨採隨發,而深度專題則可能耗時數月。
對於新世代是否熱衷靜態的線上作業更勝現場採訪,宋育泰說,他的經驗,其實新進記者多熱衷跑現場,但從實務上看,如果先有編輯專業訓練後再投入現場採訪,成功率更高。
學員反應熱烈,並表示對新聞業有了更深的理解,也更敬佩記者的專業精神與使命感。整場參訪在新聞常識搶答遊戲與大合照的歡樂氣氛中結束。1131213